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,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,今天末伏第一天 末伏吃什么你知道嗎?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今天末伏第一天 末伏吃什么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清除身體內的寒氣和濕氣,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調理:一、多做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把汗液排出寒濕。二、平時要多泡腳,要有規(guī)律的作息時間。三、薏米紅豆粥、姜湯等是可以祛濕、健脾、散寒的食物。四、可用艾灸、拔罐等方法來散寒祛濕。遵照醫(yī)囑用藥。
三伏分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俗語說“熱在三伏”。伏的日期是我國古人按照干支紀日法推算的。干是天干,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支是地支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古人使用天干與地支的組合來表示日期,六十為一個周期,稱為六十甲子。
俗語說:“夏至三庚便數(shù)伏?!币馑季褪窍闹林蟮牡谌齻€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。今年的夏至是公歷6月21日,從夏至日算起,第一個庚日(庚戌日)便是6月21日;第二個庚日(庚申日)是7月1日;第三個庚日(庚午日)是7月11日,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。
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時段?!叭敕焙罂諝鉂穸仍龃螅斐扇鞚穸雀咴蚴?,三伏天吹東南風,而東南方是海洋,空氣潮濕,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。三伏天”高溫、高濕”是我國南方地區(qū)的氣候特點。北方內陸地區(qū)距海洋遠,其氣候特點是“高溫、干燥”。
明陳三謨《歲序總考全集·一年二十四節(jié)氣詳解》“小暑六月節(jié)”條的說法是:“夏有三伏,五月夏至第三庚為初伏,第四庚為中伏,立秋后初庚為末伏?!蓖ㄋ渍f就是: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,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前一天止,分為“初伏”“中伏”“末伏”,俗稱“三伏天”。對應現(xiàn)代陽歷,三伏天一般從七月中旬開始,到八月下旬結束。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 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。
“入伏”后空氣濕度增大,再加上持續(xù)高溫,極易發(fā)生“中暑”現(xiàn)象,中醫(yī)把一年分為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五個季節(jié),長夏位于夏末秋初,涵蓋了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四個節(jié)氣,氣候特征是濕熱蒸騰。而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,長夏養(yǎng)生重防“濕”, 中醫(yī)認為“夏季暑濕,適宜清補”。